奕昭快讯网奕昭快讯网

溆水谣

原标题:溆水谣

提到溆浦,溆水谣首先想到的溆水谣是屈原,想到的溆水谣穿成霸总的佛系情人[娱乐圈]是《涉江》,“入溆浦余儃徊兮,溆水谣迷不知吾所如。溆水谣深林杳以冥冥兮,溆水谣乃猿狖之所居。溆水谣山峻高以蔽日兮,溆水谣下幽晦以多雨。溆水谣霰雪纷其无垠兮,溆水谣云霏霏而承宇。溆水谣”

从高铁站下来,溆水谣一头扎进雪峰山,溆水谣穿行在层峦叠嶂间,溆水谣屈原的溆水谣句子就一下子在眼前变得真切起来。此地处在湖南省中西部,位于湖南省境内延伸最长的大山——雪峰山主峰向北延伸的地区。

2300多年前,屈原被驱离郢都,放逐江南。忧心忡忡的诗人沿着江河一路向南,当初并没有一个确切的目的地。那一年,他途经湖南常德、沅陵,沿着溆水河逆流而上,很快就遇到了让他“儃徊不知所如”的这片崇山峻岭。他终于停下疲惫的脚步,打算在此安顿余生。用梁启超的穿成霸总的佛系情人[娱乐圈]话说,屈原在溆浦“度过了十几年的文学生活”。因为屈原,溆浦这个曾经人烟稀少、名不见经传的地方,从此在中国文化版图上,也就有了十分独特的位置,以致被现代学者誉为“楚辞的源头,屈原文化的摇篮”。而今,斯人足迹难寻,但那山高水长、云山雾海,仿佛依然在诉说着那遥远的故事,吟唱着那古老的歌谣。

我一直相信,当莽莽群山遇到蜿蜒秀水,便铺垫起催生歌谣的沃土。我们民族的文学史,从诗经楚辞,一直到今天依然在传唱的民歌,多少作品就是这么诞生的。这是自然的灵性使然,也是人的灵性使然。水让山有了更多生命的韵味,而歌谣之于山水,又像是大地倾吐的心声,那么亲切,那么自然。那些独特的曲调词句,携带着时间记忆,亦带着一方水土之神韵,千百年来就这么传递着。

站在雪峰山上俯瞰,眼底的溆水河宛如一条玉带,蜿蜒镶嵌在山体间的皱褶里。这是溆水河的上游地段。当地的文史工作者告诉我,别看溆水河在山里这么碧绿安静,其实也有不少暗礁险滩,并不适合船只通行。历史上,生活在大山里的人们,只能沿着河流,踩着被称为“茶马古道”的崎岖山路,举步维艰地走到山外。当年红军长征的队伍,就是在这溆水河边,充分利用了茶马古道的有利地形,摆脱了敌人的追击……听着介绍,看着眼前这条清澈河流和河边那条若隐若现的小道,我的思绪也逐渐飘向80多年前。

1935年11月,红二、六军团从湖南桑植开始长征。3天后,部队向南占领溆浦县城。在深子湖、溆浦县城西郊、燕子坳,红军部队与敌人进行了三次战斗,打退了尾追之敌。

红军到了溆浦,对当地的群众来说,是件大事。在那些日子里,红军帮助全县先后建立15支共800多人的地方革命武装。群众自发组织“劳军慰问团”送猪送羊,溆浦商会发起捐钱筹粮支援红军。随后,全县近3000子弟在县城东寺坪集结参加红军,母亲送儿、妻子送郎的场面让人动容。当地至今传唱的《当红军歌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百姓的心声:当兵就要当红军,处处工农来欢迎。官长士兵都一样,没有谁来压迫谁。当兵就要当红军,帮助工农打敌人。买办豪绅和地主,杀他一个不留情……

近3000人参加红军,意味着什么?红二、六军团长征出发时总兵力才17000多人,近3000溆浦籍子弟无疑给当时的红二、六军团以极大补充。当年住在溆水河边的13岁少年贺芳齐,就是其中之一。这个曾经的放牛娃,跟随红军走过了长征,又参加了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,最终成长为我军一名高级将领。前些年,一直牵挂故土的贺老捐款10万元在溆浦修建了一所“红军希望小学”,后又从工资积蓄中拿出20万元,在溆水河上游修建了一座水泥桥。当地村民在桥头立碑,并将这座桥取名为“红军连心桥”。

与“红军连心桥”一起点缀于溆水河畔的,还有“断桥阻敌”“红军接生”等不少与红军有关的故事,还有红军路、红军亭等很多与红军足迹相关的地点。当年,参加红军的3000子弟离开了溆浦,但国民党反动当局随之而来的疯狂反扑,让1700多名红军伤员和红军家属献出了宝贵生命。在溆水河边,有一座“红军无名烈士合墓”,静静地矗立在青山绿水间。一位诗人到此后深情写道:“流血牺牲是你的青春,出生入死是你的选择,红军是你的名字,烈士是你的身份,这漫山遍岭的鸟语花香,是你留给今天最美的阳春三月……”

溆水河穿过雪峰山,平缓地流向溆浦县城所在地。这是一个在湘西北很常见的小县城。或许是因为溆水河在这里变得更加平缓开阔,才聚集起更多人从这里乘船向东、向南、向北,前往常德、长沙、武汉等更加繁华的城市。可以想见,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年代,县城的溆水河边该是多么忙碌的景象。在各个码头,各种物资依托溆水河来来往往,外面世界的各种信息也从溆水河不断传过来。

被毛泽东誉为中国共产党“唯一的一个女创始人”的向警予,其家就在溆浦县城的溆水河边。这显然曾经是个富裕的家庭。松柏苍翠,古樟如盖,宽绰考究的大院旁边,就有直通溆水河的码头。

向警予原名向俊贤,1895年出生,曾是当时整个溆浦县第一个入学读书的女孩。在父亲的支持下,她15岁时考入常德女子速成师范学校,17岁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,后又转入周南女校。在此期间,向警予认识了蔡畅,并因此结识了蔡和森和毛泽东。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向警予,寓意时刻敲响警钟提醒自己,不要忘记求学救国。

在向警予纪念馆,我们见到了向警予当时撰写的多篇文章手稿,语言简练,字迹娟秀。文如其人,见字如面,一位时代新女性的形象跃然纸上。一如新民学会先驱萧子升曾回忆的:“她的文笔优美,书法亦出色,更具有天赋的讲话才能。她天生一副动人容貌,不加修饰,美貌之极。”

1916年,向警予从周南女校毕业后,回到家乡创立溆浦女校,并担任校长。在这个相对偏僻的县城里,一个宣传爱国主张、追求真理光明的教育阵地悄然崛起。这个学校虽然规模仅有300人左右,但它寄托了向警予“教育救国”和干一番“真事业”的理想。她在这里给学生讲述国家大事,传播新思想,号召大家将来为苦难同胞服务。她还自己作词谱曲,创作了校歌。

“美哉!卢山之下溆水滨,我校巍巍耸立当其前。

看呀!现在正是男女平等,天然的淘汰,触目惊心。

愿我同学做好准备,为我女界啊,大放光明……”

向警予后来的岁月,为更多人所熟悉。1919年,向警予参加毛泽东、蔡和森领导的“新民学会”。同年,她与蔡和森、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,成为湖南女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人。1922年初,向警予从法国归来,积极投入到领导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妇女运动中。在党的二大,向警予当选为第一个女中央委员,并担任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。1928年3月20日,向警予因叛徒出卖不幸被捕。当年5月1日,向警予被杀害于武汉余记里空坪刑场,年仅33岁。就义前,她曾留下这样的遗言:“人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,然而到了不能珍惜的时候,只有勇敢地牺牲生命。人迟早是要死的,但要死得明明白白,慷慷慨慨。”

溆水蜿蜒,奔流不息。年轻的向警予曾从这里离开溆浦,奔赴常德、长沙,以至更远的远方。她的心灵早已随溆水流淌,汇聚到江河大海,与当年多灾多难的国家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。她那如夏花般灿烂的青春生命,最终没有回到养育她的溆水岸边,但已经永远印刻于国家民族的史册。

“美哉!卢山之下溆水滨,我校巍巍耸立当其前……”而今的溆水河畔,这首百年前的青春之歌,依然在“警予学校”的孩子们口中传唱。他们今天的生活,已然如向警予当年留给女儿的诗歌中所描述的:“希望你像小鸟一样,在自由的天空飞翔……”

徜徉在溆水河的渡口旁,我突然觉得耳边的校歌,同我熟悉的屈子名句,还有之前听到的《当红军歌》,读到的“红军墓”前的诗句,甚至包括当地已经流传千年的山乡民歌,都仿佛有着相似的曲调和意蕴。对啊,它们生发于溆水河畔,又怎能不带着溆水的灵性,又怎能不寄托着溆水的情意。想到此,我想我大概理解了这条古老而年轻的河流。它从远古走来,曾经把一个疲惫的伟大灵魂从远方带到这片土地,也让一种精神品格浸润了山乡草木,养育起这方土地上代代子孙的精神骨骼与文化人格。它在国家民族最艰难的时候,慷慨地把自己的优秀儿女送向远方,让他们奋斗在更加广阔的家国天地。它一次次为他们送行,又在岁月流逝中长久地思念他们,并把这思念融入那真挚朴实的歌谣里。

溆水长流,楚风余韵。溆水河边,那些伟大背影从未远去。他们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永生。

标题书法:跃文(■栗振宇)

赞(281)
未经允许不得转载:>奕昭快讯网 » 溆水谣